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0605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7-23 17:30
分享:

你们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我市氢能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球氢能产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氢能发展战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氢能产业的发展。我国也在逐步加快氢能领域布局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氢能已经纳入我国能源战略,成为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选择。我市在2005年就开始布局氢能产业,并于当年研发了燃料电池轿车样车“楚天一号”。武汉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氢能产业列入“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计划;氢能也纳入全市“965”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已集聚了30余家氢能产业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具备了制氢、氢气的储运、燃料电池膜电极、电堆、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和整车制造等全产业链资源,是国内少数具备自主技术的氢能产业集群。

一、加快完善氢能产业链

采用自主培育与招商引资引智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氢能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策划引进一批燃料电池整车、燃料电池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制储氢设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孵化、扶助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目前,全市汇集了东风公司、理工氢电、众宇动力、中船重工712所、武汉氢阳等一批氢能领域领先企业,已初步建成从燃料电池整车、发动机系统、电堆、部分关键零部件到检测检验的产业链条,其中部分技术取得突破,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除碳纸、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高压储氢瓶和阀门外,我市在氢能产业方面基本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同时,我市还在积极开展氢能领域招商引资,对接国电投氢能、宝武清能、三峡能源、上海重塑、杰宁新能源、国鸿氢能、京城股份、中科智能等氢能企业,与吉利商用车、现代汽车、丰田汽车、尼古拉汽车、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就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进行了初步接洽。国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和三峡能源制氢加氢一体化产业链配套项目等重大投资项目纷纷落户我市。

二、促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方面,我市通过示范推广促进产业化发展的路径,在全市示范推广了158辆燃料电池汽车,在东湖高新和武汉开发区,燃料点电池公交车已开展了3年7条线路的示范应用,燃料电池通勤车示范累计投入车辆31辆,依托武汉城区城市货运路线开展了燃料电池保温车示范运行。世界首台常温常压液体有机储氢燃料电池物流车也在我市正式示范运营。今年,我市还将继续加大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运营范围,将在园林作业、环卫垃圾、高压清洗等领域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同时,我市正在制定推进氢能产业突破性发展政策,拟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给予奖励,并大力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公共领域的应用。

三、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突破

我市在膜电极、氢能储运和高效制备、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有较强的优势,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氢气制备方面, PEM电解水制氢技术上实现突破,已实现样机的制作和CE认证。在氢气储运方面,多孔有机材料研究取得进展,液态有机溶液储氢技术开始示范应用。在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方面,推出了多款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产品,获得的国内首张船用燃料电池产品型式认可证书,新一代CCM膜电极技术性能大幅提升,水下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水下动力能源系统架构等方面具备核心技术。燃料电池整车方面,燃料电池SUV车型成功获得国家车辆产品公告。

四、积极打造优质公共服务平台

由武汉市政府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建的资源环境工研院中极创新中心已获得氢能产品检测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证书,于今年的6月份获批成为省级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是目前华中地区第一家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同时,在宝武、三峡、东风、国电投等氢能领域央企的引领,理工氢电、雄韬氢雄、武汉众宇、中船712所等重点企业和武汉理工大学的支持下,武汉市氢能产业促进联盟已于6月份宣布启动,将我市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良好的氢能产业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五、加快制定产业支持政策

我市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2020年9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力争武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氢能产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12月,市委市政府政府进一步提出打造 “965”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其中,氢能产业被列为武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聘请院士专家指导氢能高端产业发展。目前,我市正在制定支持氢能产业突破性发展的若干政策,包括鼓励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支持加氢站建设运营、支持相关企业研发生产和氢能项目投资等方面,已提请市政府研究。

六、做优产业发展环境

目前,我市已成立院士专家引领氢能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负责统筹推进全市氢能产业发展各项工作,整合资源,优化职能、提高效率,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专班多次召开会议协调推进氢能发展工作,召开全市大型氢能专题会议六次,专项工作研究会议近十次,对氢能产业发展多项工作进行了布置和督导,极大的推动了我市氢能产业化进度,优化了我市氢能产业发展环境。同时,我市正在制定氢能产业“十四五”规划,并于6月20日召开了武汉市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院士专家战略咨询会,邀请国内氢能领域院士、专家为武汉氢能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规划修订完成后将于近期报请市政府审议。

七、科学建设产业配套设施

我市及300公里以内周边城市具备丰富氢源,总体氢气制取量超过40万吨/年,可对外供应纯度99.999%氢气约3万吨/年。2018年,我市加氢站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全市已建成加氢站5座,在建加氢站9座。截止2020年底,武汉建成加氢站数量居全国城市前列。经初步测算,我市当前建成投用的加氢站日加氢能力总计1800公斤,可满足230辆公交、通勤车或700辆乘用车用氢;投用加氢站二期及在建加氢站全部建成后,日加氢能力可达7300公斤,能够有效保障近1000辆公交、通勤车或3000辆乘用车用氢。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向商业化应用过渡提供有效保障。

下一步,我市将通过以下重点工作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以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为抓手,促进形成完全自主可控技术,打造完整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条,将武汉打造成为中国氢能产业重要枢纽城市。

一是加快应用示范推广。推进氢能产业应用规模化和商业化,推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清洁能源和加氢站等产业化项目落地;打造氢能应用示范小镇和社区;推进氢能在城市公交、物流运输、园林绿化、渣土车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二是深入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积极推动创建国家、省级氢能创新平台,在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环节形成突破。

三是完善氢能产业链生态。拟定产业链重点招商策划项目库,重点瞄准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大企业、大集团。

四是创新氢能应用商业化模式。引导本地氢能头部企业和社会资本企业共同建立武汉市氢能产业商业化平台,组建职业化、年轻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运营管理团队,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促进产业发展。

五是完善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或参与制定氢技术、氢安全、氢气储运、燃料电池、加氢站等领域的标准,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是加强人才保障。遴选国内氢能领域一流专家组建产业发展智库平台。支持在汉高校院所、龙头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培养、引进氢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黄鹤英才”、“楚天学者”、“3551”等人才计划,市科技计划项目优先立项资助。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1年7月23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