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提出的《关于抓住5G大产业机遇,做大做强我市光通信产业链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武汉市光通信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你们所提建议对我市做大做强光通信产业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近年来,5G部署持续推进,5G产业进入导入期,我市光通信产业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一、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取得突破,产业规划抢占先机
在光纤光缆领域,烽火锐拓新建光纤预制棒项目并实现全产业链完全自主国产化;长飞公司推出面向5G的新型光纤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成为国内唯一可自主生产OM5“超宽带多模光纤”的光纤光缆企业。在光芯片领域,敏芯半导体发布了支持25G细波分复用(LWDM)5G前传解决方案的DFB激光器系列芯片并批量部署;光迅科技100G/200G硅基相干光收发芯片和器件填补了国内商用硅光芯片和光传输器件空白并已量产商用;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在光芯片领域解决了多项“卡脖子”问题,研制出全球首款800G硅光调制器芯片;华为海思也于2020年2月推出全球首款800G化合物激光器光芯片。在光模块领域,华为海思、光迅科技和华工正源相继推出800G高速光模块,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围绕800G超高速光器件及光电共封技术提出的多项标准和课题并通过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立项评审。在光通信产业链配套领域,普赛斯电子已经覆盖国内光器件、光芯片检测设备市场近80%;昊衡科技打破国内部分高端光学测量测试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成为目前国内首家实现OFDR规模化商用的公司。同时,我市正布局建设新一代光纤网F5G并已将其正式写入未来发展规划。未来,我市将积极发挥华为海思光电子、烽火、光迅等产业链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快推动高速光芯片、高端光器件产业发展,研究引进或组建F5G标准组织、加快培育行业市场,打造武汉在光通信领域新优势,不断提升武汉光通信产业链的影响力和产业标准话语权。
二、产业整合与企业升级持续发力,规模效益不断提升
我市光通信产业整合起步于2012年,始终紧盯产业前沿和市场机遇,奠定了我市在光通信领域的重要地位。至2018年,武汉邮科院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合并,在武汉成立中国信科集团,整合烽火科技在光通信领域的优势和大唐电信在无线通信尤其是5G领域的资源,并间接控股烽火通信、虹信通信、大唐电信等企业。2020年4月,中国信科集团以虹信通信为无线业务板块整合平台,启动5G业务重组,虹信通信更名为中国信科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同时,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华工正源等龙头企业也积极整合资源,布局光芯片、光模块、高端光器件等业务,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打造出如飞思灵、长芯盛、云岭光电等一批细分领域优秀企业。围绕市场发展趋势,本地主要光通信企业均加强在5G和数通市场布局,加大研发和扩产投入,在高端产品的架构设计、封装工艺和产能上不断取得突破。昱升光电累计投入3.2亿元,对生产设备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使生产线数字化率达85%;华工正源5G光模块和数据中心高速光模块日产能已接近10万只;长飞光纤推出“5G+全光”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全光智能工厂示范项目;华为海思光电子于2019年启动光工厂二期建设,计划于2021年建成投产,将主要生产高速光芯片。2019年,我市新一代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四个集群还获批国家发改委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继续聚焦光通信产业发展,努力推动中国信科集团成长为具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千亿级“平台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本地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内部产业网络形成,引领武汉光通信产业向高端迈进。
三、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下游需求不断扩大
武汉市自2015年开始实施“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小米等互联网巨头相继在汉投资,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近70家互联网新锐在汉设立第二总部,斗鱼直播、盛天网络、安翰光电、卷皮网等本土优秀企业不断涌现,全市已形成基于固定和移动宽带,涵盖直播、教育、出版、医疗、工业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自然语言理解与交流以及AR/VR等多领域的“互联网+”融合创新产业集群。2020年,武汉市出台《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启动数字经济“573”工程,全面推动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城市治理、社会民生的深度融合。全市目前已建成超过2.5万个5G基站,今年将达到3万个并基本实现市域全覆盖,同步还规划建设新一代政务网、物联感知网和工业互联网;三大运营商、中金数谷、浪潮、腾讯、百度等企业先后在汉落户大数据、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项目,全市已建和在建设的数据中心机架超过12万个;智能终端产业加快成长,集聚华为、联想、富士康、宁美国度、兴图兴科等一批优质企业,终端年产量达5000万台,年产值超700亿元;大力开展“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建设,积极打造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全市现已投入使用5G车路协同测试道路达125公里,具备高等级自动驾驶测试运行条件;全力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出台《武汉市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实施方案》,与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签订《武汉电网“十四五”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打造以电为中心的能源基础平台,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开工项目70余项;加速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支持武汉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烽火通信、武汉地铁集团、武汉工控等单位开展5G融合网络领域相关项目建设,并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支持;制定《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逐年分解任务目标,全力打造城市大脑,建设“双千兆”城市,推进政务服务、公共资源、应急管理、物联感知等海量数据汇聚共享,打造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去年以来,我市还相继举办数字经济高峰论坛、“5G+工业互联网”大会和光博会等重大活动,数字经济、5G以及线上经济场景征集全面铺开。随着我市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基于高速信息网络的各类应用场景将为光通信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平台建设日益高端化和规模化,光谷产业优势不断提升
2012年至今,光谷先后建设光电工业研究院、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等基础前沿创新基地和国家级企业主体研发平台,对我市光通信产业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飞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湖北省于2020年出台实施《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布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并支持光谷创建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将布局建设高水平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前沿研究平台等硬件设施,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大力完善科技成果向新兴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提高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率,塑造区域产业竞争新优势。2020年12月,我市在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并于2021年上半年出台实施《武汉市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年)》。2021年2月,光谷、珞珈、江夏、洪山、江城、东湖、九峰山7大湖北实验室揭牌启动建设,东湖实验室还将争创国家级实验室。未来,我市将按照方案细化时间节点和任务分工,高标准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积极发挥高端实验室和国家级创新平台的示范作用,鼓励武汉地区高校和企业围绕光通信领域颠覆性技术开展协同创新攻关;深化部地、院地、央地合作,共建更多突出本地优势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光谷在更高起点上“追光逐芯”,不断提升在光通信领域的话语权。
结合提案建议,我市下一步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发挥现有和在建各类国家级实验室和创新平台的作用,推进运营商、高校、科研院所与华为、烽火、光迅等重点企业紧密合作,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瓶颈,在50G以上高速、超高速化合物光芯片、200G以上硅光芯片以及400G/800G以上光模块领域继续取得更大突破,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规模化量产。
(二)继续抓好技改、两化融合、智能化改造等政策落实,推动光通信重点企业实施生产设备和产线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鼓励企业在高精度贴片机、打线机、高速率光电信号测试仪表等光通信器件制造与测试装备上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业规模。
(三)推动华为海思光工厂二期如期建成投产和中信科移动整合重组全面完成;支持长飞、联想等企业大力发展5G传输、承载网和终端等产品。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集聚效应,大力招引和培育高速光电子芯片、10PON、OXC、ROADM、MPO连接器等领域重点企业和优势配套企业来汉,助力本地光通信产业补链、强链、延链。
(四)大力推动F5G部署和应用,抓好示范场景建设,支持华为等重点企业共同研究F5G垂直行业标准,抢占F5G发展先机和产业话语权;持续抓好数字经济、5G、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征集和建设;继续推动5G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年度基站部署任务,确保实现信号覆盖目标。
(五)按照2021年度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重点任务分工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抓好东湖科学城和重大基础设施群的规划建设,积极争取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尽快获批。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1年5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