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指示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全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强市场活力、拉动社会投资、吸纳城镇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贡献了全市50%的投资,60%的税收贡献,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已经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您提出的6条建议十分中肯,对我们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关于强化民营经济管理部门职责、夯实民营经济扶持政策普惠性
(一)强化统筹协调职能。积极发挥市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能,形成工作合力,制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有关政策措施》,从减轻企业负担、强化金融支持、保障企业用工、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优化提升服务五个方面提出21条惠企措施。推动有关部门落实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减免社保费和缓缴住房公积金等一系列财税、金融、社保措施。
(二)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全面收集、整理国家、省、市、区惠企政策,制作《武汉市应对疫情惠企政策汇编》,编发《武汉市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政策清单》,以“一策一表”形式简明扼要发布了42条惠企政策细则,依托各类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了广泛宣传,阅读量近200万人次,先后三次通过手机短信向全市约1500万手机用户发送政策信息。联合长江日报推出50期政策解读“一分钟”短视频,通过市委组织部“云讲堂”、融媒体直播等方式,多角度解读政策。开展系列纾困政策专项调研,推动政策落实。7月份,企业各项政策平均知晓率达到87%,比3月份的48%提升了39个百分点;平均获得率为49.2%,比3月份的14.6%提高了34.6个百分点。
(三)深化“四办”改革。结合国家、省、市最新要求,在总结2019年“四办”改革及疫情防控期间政务服务工作,借鉴先进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起草《2020年武汉市深化“四办”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实施方案》,提出今年我市深化“四办”改革时间表、路线图,拟以市政府红头印发。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对标优化。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对标优化,组织各区、市直各部门对标北上广深等先进城市,从办理环节、办理时限、申请材料和特殊环节等方面优化政务服务事项,推动实现“办理环节最少、办理时限最短、申请材料最少”。
二、关于打造民营企业“985计划”,以品牌战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产业研究,紧盯产业链上重点环节,全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资,加快项目落地见效。依托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及大健康产业基地,推动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发展。光电子信息领域,引进华为鲲鹏,烽火与华为联合发展鲲鹏计算产业。汽车及零部件领域,东风公司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L4级5G自动驾驶汽车Sharing-VAN正式量产下线,开始商业化运营;积极推动国电投燃料电池电堆、氢能研究院项目落户武汉开发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领域,针对疫情短板,建立预防长效机制,推动华大生物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试剂盒首批通过国家审批,武生所新冠肺炎灭活疫苗顺利展开3期临床试验准备,协助武汉协卓医用防护服单品生产能力达到全省第一;全球领先、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迈瑞医疗在武汉开工全球第二总部。
(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联合武汉大学中国新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编制中小企业发展报告,研究制订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企业成长计划,建立具备“专精特新”潜力的企业库,量身制定成长计划,培育“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和引导我市龙头民营企业发展,兑现2019年民营企业500强12家企业奖励资金420万元。
(三)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策划3场市场循环对接活动并印发产品目录,收录363户生产企业产品和平台企业,促进生产企业意向对接建设工程87家次。落实汽车、家电消费政策,5月14日至6月底,在汉4S店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订单量分别提升15%、20%,上汽通用交车数量增长20%,美的、格力、TCL产量分别提升37%、2.65%、15.7%。政策发布以来,美的、格力、TCL、海尔等4家空调企业销量21.50万套,同比增幅42.13%,产量373.55万套,同比增幅18.75%。滚动编制《武汉市本地重点工业产品供给目录》,向联勤保障部队推荐8个行业、50家企业共100种产品,27家企业成功入选《驻鄂部队副食品集中筹措供应商目录》。
三、关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建立健全常态化政商沟通机制。完善“企呼我应”机制,用好“企业直通车”,今年以来(1月1日至7月31日)共收到诉求2763件,按期办结率98%,满意率90.0%。坚持领导干部对口联系帮扶企业制度,当好“店小二”,1017名局级干部共完成对接2012家企业,收集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1348个,已解决1018个。持续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工作,举办各类企业服务活动290场,服务11612人次,惠及企业7212家。组建志愿服务专家团,开展志愿服务中小企业工作,组织107家企业和创业团队参加2020年“创客中国”湖北赛区大赛。
(二)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印发《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的通知》(武发改体改[2020]220号),明确涉企政策适用范围、分类听取企业家意见的工作机制,规范听取企业家对涉企政策意见建议的程序,并对加强涉企政策宣传和解读、开展涉企政策效果评估和适时调整、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三)开展法治助企活动。组织权威法学专家、知名律师组建武汉市疫情防控暨善后工作法律顾问团(简称法律顾问团),聚焦疫情防控暨善后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风险隐患,发挥律师力量为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法治保障。法律顾问团民商事专项法律服务小组9名律师精准对接16家困难企业,从企业管理制度、核查力度、账款催收等方面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得到企业一致好评。截至6月,累计服务民营企业4561家,帮助企业化解矛盾纠纷2315件,推进产业链协作172件,规范用工管理2623件,协助企业申请政策支持1356家,为民营企业出具法律意见1528件,为民营企业审查合同9215份,纂写“法治体检”报告2920篇,建言献策613条。
四、关于切实为民营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破解融资难困境
(一)落实系列融资纾困政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专项再贷款向244家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211.44亿元,加权平均利率2.43%,经财政贴息后实际融资成本平均不到1.3%;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春季行动”累计发放单笔3千万以下合格贷款463.76亿元,加权平均利率4.04%。建立600亿元贷款额度的纾困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1年期的无息贷款,市级财政建立相关全额贴息机制,截至8月9日,发放中小企业纾困专项贷款401.1亿元;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9家担保机构完成融资担保贷款237户,金额4.47亿元;全市融资担保机构共减免担保费3520.64万元;市小微企业融资应急资金发放20.62亿元,同比增长74.34%。
(二)成立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8月7日,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的政府性担保机构——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公司由国资公司为主要发起人,联合武汉市14区财政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20亿元,首期到位8亿元。公司坚持政策性融资担保准公共定位,坚持保本微利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聚焦服务我市小微企业、“三农”“双创”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市场主体,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按照单户不高于500万元测算,可服务企业数超过2000家。对于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主,单户按平均融资水平200万—300万元计算,服务企业总户数将成倍扩大。
(三)推动直接融资。通过出台一系列上市支持政策、每月至少举办一次上市辅导沙龙、深入走访调研上市后备企业和“一站式”协调解决企业上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020年上半年,全市直接融资1438.2亿元,同比增长49.7%。其中,上市公司首发融资10.07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63.88亿元,企业债权融资1362.41亿元。目前,我市已有2家企业成功上市,2家企业科创板过会待注册,均为民营企业。
五、关于协助民营企业提升理念,实现科学持续发展
(一)推动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通过政策创新,支持工业智能化改造,实施三年工业智能化改造提升计划,遴选联想智能物联网有限公司等5家市级智能化改造平台,以企业智能化改造行动计划为抓手,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在每个重点产业形成一批标杆性的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对工业智能化改造项目进行奖补,将研发投入纳入补贴支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照不高于生产性设备和研发投入总费用的8%予以补贴,最高可达2000万元,对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给予200万元奖励。借助智能化改造推广会打造集企业、专业机构、通信运营商、银行等为一体的咨询服务、资源对接、政策宣贯平台。今年以来,五大咨询诊断机构已圈定诊断目标企业1069家,全市共开展了10场工业智能化改造推广会,观众不断增加,部分场次甚至在线观摩学习突破3万人,形成了良好氛围。
(二)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抢占数字经济风口,制定《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实施数字经济“573”工程,发展高速智能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五大数字新基建,建设“光芯屏端网云智”七大数字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服务业数字化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三大新融合,力争建成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每年发布30项以上、3年建成100项以上应用场景,面向国际国内征集解决方案,吸引国际国内相关企业落户武汉,着力形成最佳应用实践。推广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创建国家“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支持我市电子信息、汽车、装备、食品等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资源,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支持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产业领军人才和省市级产业高端人才,在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遴选支持1000家左右具有良好创新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引进和培育10000名左右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根据引进人才类别分别给予企业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的奖励补贴,或引进团队30万元奖励补贴。截至目前,三批共确定支持企业543家,向77家企业发放引才奖励2650万元,2020年申报工作已启动。
六、关于引导商(协)会促民企抱团发展,发挥旗帜效应
(一)引导服务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组织遴选93家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财税、法律、管理、电子商务等服务。以服务补贴券形式,支持6294户中小企业向服务机构购买服务,涉及减免金额1746万元。
(二)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研究出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企业和星级机构评定等工作,促进骨干企业成长,重点培育一批行业知名企业;推动将人力资源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力度;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按规定给予引才奖励或补贴。
(三)组建武汉市中小企业志愿服务专家团。印发《志愿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行动方案》,建立以创业天使导师团为基础的志愿服务队伍,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律、金融、管理等咨询和个性化解决方案。组织开展线上导师沙龙活动2期,联合湖北省楚商联合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武汉市非公经济年轻一代联谊会等共同向全国企业发起《助力武汉疫后经济重振倡议书》。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0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