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200076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8-04 15:05
分享:

关于推进建设武汉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学习提案内容并逐一梳理,现答复如下:

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是加快产业基地发展,存储器基地,项目一期完成投资546亿元,二期已开工。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新增83公里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路段。航天产业基地,火箭产业园全面建成,行云工程项目测运控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网安基地,中金数谷武汉大数据中心投入使用,网安学院、人才社区等正在抓紧建设。大健康产业基地,已完成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总体规划,国药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生武汉生物实验室及生产车间(新冠肺炎疫苗车间)预计8月底竣工。二是聚焦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领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实施稳链强链补链工程,强化产业带动和产业配套,壮大产业集群。华大生物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试剂盒首批通过国家审批,迈瑞医疗武汉基地正式开工,华为鲲鹏、龙芯中科、国电投燃料电池电堆、氢能研究院等项目签约。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与北京、上海并列第一。

(二)支持创新能力提升。一是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硅光平台开发出国内首套自动化8/12寸硅光晶元筛检系统;全球率先攻克25G Tunable TOSA器件关键技术。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中标2项工业强基项目;半导体三维集成制造创新中心成立并升级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19年安排3862万元支持创建“磁阱型聚变中字源实验装置”“武汉光源”“国家超级计算机武汉中心”等大科学装置及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安排450万元支持建设“武汉市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制造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三是积极宣传国家首台套保险政策,做好企业投保参保服务,按要求开展国家首台套保险补偿项目申报,2019年我市共有12户企业20个项目符合要求,获得国家补贴8977万元。

(三)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一是施智能化改造提升行动计划,遴选智能化改造平台,开展“一对一”免费诊断服务,分行业、分领域推进100项典型示范项目建设。联想摩托罗拉手机智能化产线、东风商用车智能动力总成、华培动力蜡模成型无人生产线等智能化车间项目相继启动实施。通过引入专家咨询、打造行业标杆等方式,企业技改积极性被激发,全市五大专家团队已经圈定诊断目标企业1069家,已收集到智能化改造计划项目271项,计划总投资299亿元。二是统筹推进培育企业与行业龙头产业协作配套,引导企业提档升级、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我市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7户,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达到208户。三是认真组织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宣传,支持制造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组织383家制造业企业认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发放奖励资金5170万元。截至2019年底,全市先进制造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共有947家。

(四)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一是印发《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明确武汉市将大力促进ABCD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业态发展,并与实体经济、城市治理、社会民生深度融合。实施数字经济“573”工程,即5大数字新基建(连接网络、数据中心、物联感知、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7大数字新产业(“光芯屏端网云智”产业集群)、3大数字新融合(造业数字化改造、服务业数字化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目前正在提请成立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制定数字经济发展年度工作计划。二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形成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种新业态新模式。截至目前,我市共有9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23家企业获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

(五)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探索推动高效园区建设的体制机制,修订“新两园”星级认定办法和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基于园区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的“工业园区地理信息监测平台”,鼓励社会资本盘活闲置工业厂房等存量资源。开展新两园互访互学交流,将先进园区的新模式、新业态介绍推广至其他园区,支持园区共建合作、技术改造、拓展市场。帮助蔡甸、江夏、武昌等新两园对接产业项目,推动科创小微企业园和现代产业园之间交流合作,引导红T时尚创意街区、武汉创意天地、岱家山科技创业城等园区从“生产服务”向“生产+服务”转变。2019年评出四星级科创小微企业园1家、三星级现代产业园1家、三星级科创小微企业园3家。目前正在进一步梳理各区主导产业发展,明确各区主导产业定位,编制全市“产业地图”,促进各区实现产业差异化健康发展。

(六)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一是构建产业发展政策支撑,密切跟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北斗、氢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领域制定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任务,目前正抓紧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二是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撑体系,由市财政出资,采用后期统一结算方式代表各区与省再担保集团等相关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搭建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截至2020年6月,已完成156户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企业法人经营性贷款,合计金额2.75亿元。加强职业教育人才支撑,组织职业院校和企业相互走访,召开产教融合研讨会,撰写《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武汉产业竞争力研究》等研究报告。组织企业高管、人事部长、基层管理人员等参加校企合作培育高技能人才专题研修班引导职业院校和企业进一步抓好抓实职业教育。

二、下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抓好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突破性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为契机,用好用足国家一揽子支持政策,积极向国家、省争取相关支持,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万名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活动,畅通市场循环。聚焦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大要素保障、纾困解难、政策落实力度,切实推动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084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