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20045号提案 办理情况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8-08 15:00
分享:

贵党派提出的《以xin同频共振推动武汉芯龙头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提案所提出的芯产业新动能心区位新制度,非常契合武汉市高质量发展理念。我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科技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产业

一是大力培育壮大芯片产业。依托国家存储器基地,重点发展存储芯片、光通信芯片和卫星导航芯片,形成以芯片设计为引领、芯片制造为核心、封装测试与材料为配套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打造特色的国家级芯片产业高地。截至目前,武汉市已集聚芯片企业100余家,包括长江存储、武汉新芯、光迅科技、梦芯科技等30余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包括武汉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湖北省半导体三维集成创新中心公司、武汉国际微电子研究院等国家级芯片研究平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增速位居全国前三。在存储芯片领域,成功研发出1283D NAND闪存芯片,创造了三项业界之最,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在光电芯片领域,涌现了国内首款100G硅光商用芯片、全球首款混合集成型25G可调谐发射光器件、我国首个400G硅光模块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北斗芯片领域,自主研发的全面支持北斗三号系统的增强型单频RTK高精度模块产品,在定位性能、功耗、稳定性方面取得巨大突破,综合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红外探测芯片领域,研制的百万像素级中波红外探测器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增强。

二是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911月,我市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聚焦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推进五大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明确了集成电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等八大重点产业布局,构建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制高点。2019年,我市四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16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增速高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25.7%20207月,为进一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我市制定出台《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提出发展光芯屏端网云智”7大数字新产业,形成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成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同时,我市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建设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施方案(2020-2025)》,积极打造我市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着力打造世界级产业之

二、做大做强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动能

一是积极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依托我市正在建设的存储器、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航天产业等四大国家产业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打造一芯引领、两网支撑、四大重点应用场景发展格局。一芯引领即重点发展智能芯片,两网支撑即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与网络安全,四大重点应用场景即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能数字设计与建造、智慧医疗,推动武汉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湖北省、中部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引擎。日前,科技部已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我市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并一致同意通过,我市将积极争取科技部支持,早日批复建设。

二是提高创新能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聚焦存储器和光器件、智能装备和新材料、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下一代互联网和网络安全等领域,持续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础前沿等计划专项安排1.3亿元资金支持应用基础前沿项目124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50项,围绕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未来网络等领域开展前沿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同时,瞄准高端前沿,超前布局培育发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超级计算、电磁能技术、氢能、区块链、信息安全等新兴前沿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线上经济、共享经济、创意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斗鱼直播、卷皮网、斑马快跑等新经济企业迅猛发展。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3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工业技术研究院14家,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生物安全与技术等大科学设施功能持续提升。培育科技创业热土,发挥大学之城优势,推进大学及周边区域众创孵化机构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

三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武汉造。以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五大新产业基地为引领,全地域、全产业领域、全创新链条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工业互联网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获批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基地,稳步推进国家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完成东风通信、长飞光纤、省管控中心、信通院(武汉)创新中心等二级节点建设。升级改造网络基础设施,今年底建成5G基站2万个,实现全市全域覆盖。推动了光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建成一批企业云、区域云、行业云、公共云,着力推动万企上云工程。全面启动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行动计划,今年确保完成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力争实现立项入库智能化改造项目300项,完成项目累计投资300亿元,打造2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制定出台《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2019-2021)行动计划》,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形成以芯片制造为引领的新兴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有4417家。

三、实现产区联动,着力打造区位

一是提升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功能。武汉的物流枢纽地位在全国突出,是国家确定的全国性物流节点、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和全国性交通物流枢纽,在创新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创新物流资源整合模式、提高城市推动物流发展能力等创新事项上进行重点探索。构建了五环二十四射多联的城市交通路网基础格局,7条武汉高速出口路全部通车,武咸、武黄、汉孝城际铁路相继通车,开通3条至鄂州城市城际公交,武汉城市圈“1小时通勤圈已经形成。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318公里,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350万人次,通车里程排名全国第五。完善铁路网辐射功能,启动新汉阳高铁站、武西高铁武汉直通线、沿江高铁等一批重点项目,年铁路客运量达到了1.8亿人次。打造武汉国际门户枢纽,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2450万人次,国际客运居中部第一。探索多式联运发展新途径,加强与鄂州顺丰机场战略对接和分工协作,推进武汉新港联动发展,优化汉欧班列货运衔接,降低整体物流成本。81日,阳逻国际港水铁联运二期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真正解决武汉水铁联运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水运与铁路运输无缝对接,大幅度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加快推进武汉建设中部枢纽港口城市。今年,还将加快推进武汉与孝感、鄂州、洪湖342个重点交通对接项目建设,地铁11号线也将东延至鄂州葛店。

二是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2019年武汉GDP总量达14847.3亿元,增长8%,规模位居副省级城市第四、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第八;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在10%以上。近年来,武汉十分注重推进区域产业合作,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全省布局。出台支持飞地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武汉开发区、东湖高新区、临空港经济开发区与周边地区合作共建园外园”20多个,武汉经开洪湖新滩产业园和随州产业园、光谷黄冈产业园等重点园区进展顺利。这些园区都成为了区域产业协作的重要载体,东风公司将易捷特电动车项目、东风日产高端乘用车项目分别落户十堰市、襄阳市,长飞光纤在潜江打造全球最大光纤预制棒生产基地,禾元生物公司在仙桃市建设我国规模最大的植物源白蛋白产业基地,大批武汉企业主动布局全省,也为武汉发展腾出了发展空间。

四、拓展创新发展渠道,着力打造空间

充分发挥东湖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陆自由贸易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三区叠加”“三区联动优势,着力打造新空间。

一是着力构建“1133”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区。东湖高新区对标美国硅谷、波士顿等全球知名创新廊带,加快核心承载区顶层规划设计,编制发布《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总体发展规划》,按照“1133”创新空间布局,为光谷未来30年创新发展制定蓝图,并以大走廊为纽带,拉动武鄂黄黄协同发展的湖北全域创新格局。加快推进光谷科学岛建设,东湖实验室于930日奠基开工,光谷科学岛起步区首个项目、光谷科创新地标”——武汉光电工研院新大楼启动运营,智能装备院、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一期均已建成投用。三条千亿产业大道目前正在开展产业规划、城市设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华为海思武汉光芯片工厂、新思科技产业园、迈瑞医疗武汉研究院、联影武汉研发中心、霍尼韦尔新兴市场中国区总部、新思科技武汉全球研发中心等一批重大科创项目加快建设。

二是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正在加速集聚。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东湖高新区已建成精密重力测量、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等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加快推进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建设,正在筹备在光谷科学岛建设神农设施、武汉光源、磁阱型聚变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国家研究(创新)中心方面,获批建设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四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工研院方面,先后组建了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武汉中科医疗科技工业技术研究院等9家工研院,截至目前,工研院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93项,成果转化金额2.36亿元,获国家发明专利710项,建设公共服务平台43个,2019年工研院实现营业收入4.39亿元,促进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为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有力地促进了武汉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已成为全国全面创新改革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之一。

三是持续构建国际科技合作新载体。东湖高新区着眼全球,加大开放创新布局力度,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载体建设,先后建设了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中比创新园,以及中美能源创新中心、中英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中新国际创新平台、中法PSA国际开放实验室等一批国际合作创新平台,打造形成光博会、生博会、华创会等国际合作活动品牌,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全球创新能量,支撑东湖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我们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东湖高新区70余家企业在美国、法国、英国等50个国家(地区)投资建设研发中心、制造工厂等项目130余个,总投资达到35.8亿美元;积极引进世界500强等,已集聚霍尼韦尔、IBM、辉瑞等104家世界领先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共享中心等,700多家外资企业到高新区投资兴业。

五、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再优化,着力打造体制

一是优化政务服务。全面对标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以深化四办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全面优化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目前,武汉营商环境成功跻身全国前十、中西部第一。制定出台了《2020年武汉市深化四办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实施方案》,对照国内先进城市最优标准,开展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次数的五减行动,推进一事联办集约服务,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制定《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对标优化行动方案》,全方位推进政务服务流程重塑,努力打造全国政务服务四最城市(环节最简、材料最少、时限最短、服务最优)。

二是聚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实现企业开办最快半天办结,最长不超过1个工作日,免费提供印章。精简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分类管理,持续推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推进企业登记容缺受理和企业名称登记告知承诺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全覆盖改革试点,加快落实联合测绘、联合验收。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审批环节精简至19个以内,申请材料精简至30项以内。对社会投资小型工业类项目、规划条件明确可控项目、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探索取消施工图审查,实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优化水电气获得服务,优化水电气获得服务。对中小微企业水电气报装接入实行以函代证、信用承诺等方式备案,不再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中小微企业获得用水、用气、用电的办理环节、办理时长、申报材料进一步压缩减少。

三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拟订我市《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的通知》,明确我市建立政府重大经济决策主动向企业家问计求策的程序性规范,推动企业家积极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推进涉企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建立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畅通市场循环,印发本地产品目录,组织企业开展特色产品线下、线上展示展销,搭建武汉工业产品推广对接平台,分行业、分区域组织多种形式的推介交流活动。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强化对市场主体金融支持,进一步优化汉融通平台金融服务功能,全力推进600亿元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纾困贷款发放及贴息。

再次感谢贵党派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088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