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200720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7-30 14:40
分享:

您提出的《关于积极争取将新冠肺炎疫苗研制生产落地武汉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新冠肺炎疫苗研制生产及后续产业化落地事项的关注和建议。我局对提案的内容进行了认真梳理分析,会同相关单位将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纳入了工作计划,积极研究吸收,共同推进我市疫苗产业的高质量的发展。

一、武汉疫苗产业基地的发展基础

(一)武汉市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正在加速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基地建设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武汉市大健康产业领域基本形成了以光谷生物城为核心,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为增长极,“一城一园三区”协同发展格局。武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2019年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首批名单。光谷生物城在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名列前茅。光谷南千亿级大健康产业园正努力建成武汉第五个国家级产业园,可为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生产提供技术与平台,满足疫苗产业基地建设的用地需求。

(二)武汉市创新资源丰富,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全国领先,是基地建设的突出优势

众多高水平综合医院和高校院所在病原微生物及其免疫研究、传染性疾病监测预警等方面为疫苗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和防控机制。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简称病毒所)拥有亚洲领先的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P4实验室),为各类高致病性病毒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条件;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病毒学理论与应用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国内科研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制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基因工程创新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平台,为疫苗研发及成果转化提供重要支撑。

(三)武汉市疫苗产业链初具形态,龙头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是基地建设的核心力量

武汉拥有从菌毒株发现分离到产业化的完整研发技术和覆盖研发到生产的完整质量控制体系。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简称武生所)是中国生物集团六大生物制品所之一,年生产疫苗通过批签发数量高居全国所有疫苗企业之首,其新冠疫苗研发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综合体已于近日落成,将为实现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科学研究和规模化生产提供安全可靠的硬件保障;珈创生物、宏韧生物、天勤生物等可为疫苗临床前研究提供完整的技术服务;九州通、国药控股等可提供冷链运输平台。这些企业和单位为武汉市疫苗产业构建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四)武汉积极启动新冠肺炎应急技术攻关专项,重磅疫苗产品频出,是基地建设的重要主题

我市于124日启动市新冠肺炎应急技术攻关专项,紧急实施3批共24个应急攻关项目,拨付研发资金1030万元,组织科研人员在疫苗研发、快速检测、临床救治以及疫情对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同时组织市重点科研单位与企业承担科技部、国家基金委、省科技厅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共75个项目,获得6940万元经费资助。我市常年生产人用疫苗10余种,年产能达2亿剂次,拥有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等独家品种,是中国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的主要生产地。其中武生所联合病毒所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是全球首家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多个重磅产品的研发及陆续上市,将为武汉疫苗产业带来爆发式增长。

二、推动疫苗产业基地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落实省政府关于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疫苗研制、生产重要基地的指示精神,充分考虑武汉疫苗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我市正在起草《武汉疫苗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简称《实施方案》)。谋划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江夏区政府、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等重点区为成员的“武汉疫苗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强化指导和服务,统筹推进我市疫苗产业科技创新、产品开发、人才培养、要素保障、示范应用、规模化生产等重点环节加快发展。

(二)强化产业链协同

一是提升我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积极向国家发改委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火眼”新型冠状病毒应急检测实验室建设使用,仅历时12天,建成日检测能力10000人份,成为助力疫情防治的重要设施之一;支持明德生物等重点企业顺利完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业务备案,开展相关检测业务。二是支持武生所开展新冠肺炎疫苗研制和产业化工作,组织“中生武汉生物实验室及生产车间建设”项目申报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项目,并给予金融服务支持。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列入武汉市开展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百城百园”行动实施方案。支持武汉P4实验室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的病原和宿主因素分析研究。三是推动高端医疗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和医用防护物资生产基地建设,制定工作方案,跟踪督导相关区落地实施,为疫苗研发生产提供强有力的配套保障。

(三)加大资金支持

采取“基金+资金”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对疫苗产业的支持力度。谋划设立专项发展基金,与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共同构建多层次投资体系,满足疫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各类需求。以“专项资金+基金”这种“组合拳”形式,用于支持疫苗相关的重点项目建设、重大技术攻关、龙头企业发展等,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车间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补助方式,构建包括直接贷款、贴息贷款、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在内的资金扶持体系。

(四)优化营商环境

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国际高科技人才与高水平团队,加强疫苗研发生产所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深化与国药集团等央企交流合作,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重点项目。主动当好“店小二”,做好企业贴身服务,建立重点产业化项目引进落地的统筹机制,积极引进优势疫苗企业或国际疫苗产品在武汉基地转产上市。持续办好世界大健康产业博览会和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吸引更多疫苗及相关配套产业创新要素和资源在武汉集聚。加快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申报和评审,促进医疗新技术研发应用。畅通市场循环体系,营造疫苗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市经信局将会同720号提案各办理单位,全力争取和支持新冠肺炎疫苗等重大疫苗项目落户武汉,力争通过提案办理,推进武汉疫苗产业研发与生产建设进程,强化武汉在国家疫苗储备制度和区域战略中的支点地位。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0730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