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90号提案的
答复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和完善武汉创业环境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推进和完善创业环境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武汉市推出一系列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政策和举措,着力营造双创环境、释放双创活力、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强力推进“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和“新两园”创新发展,大力探索“互联网+”“大学+”“大湖+”等新发展模式,聚力打造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和新民营经济集聚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步入打造“升级版”的新阶段。
(一)双创平台不断完善
拓展升级双创综合平台。首批获批开展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东湖高新区、江岸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全市拥有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159个(含国家、国家重点、国家工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孵化器2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5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6家。推进3批共13个“创谷”建设,启动“新两园”建设。我市已搭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众创孵化全链条,服务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企业。全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30家,各类众创空间190家,孵化场地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逾1.2万家。与在汉部属高校合作成立了14个工业技术研究院,组建了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3个。东湖高新区大力建设国际化双创平台,搭建光谷与全球创新创业资源互通的桥梁,链接全球创新要素和资源,促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资金集聚,推动光谷创新与全球同步。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光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持续举办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专场对接活动,着力挖掘科技成果“富矿”。 2017年8月以来,已成功举办6场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签约项目228个,签约金额295亿元。出台了《武汉市科技计划体系改革》,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单个项目支持额度达500万元。同时,不断拓展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融资渠道,共成立6支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基金总额84.5亿元。成功争取到中科院首支向科技成果转化的总部级母基金50亿元落户武汉。
搭建创业创新项目展示对接平台。近几年,我市持续举办青桐汇、创业武汉星光大道等系列项目路演活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组织高频次、规模小、受众广的“微路演”“创业门诊”等小型活动,实现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丰富的创新资源、蓬勃的创新活力、深厚的创新氛围,吸引众多天使投资基金在汉设立分支机构,帮助“卷皮网”、“车来了”、“猎隼无人机”等众多优秀创业项目成功融资17亿元;吸引ofo单车、摩拜单车在汉设立研发运营中心,据国内有关权威研究机构报告,我国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杭州”这样一个“3+3”的创新创业格局。
搭建中小微企业市场推广平台。2017年,在天津、昆明举办武汉名优创新产品展销会,共组织302家企业参展,实现签约项目金额31.1亿元;组织近70家本地优秀制造企业参加中国(大连)轻工商品博览会、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和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组织企业赴德国、澳大利亚参加工业类展会,企业收获近千万元人民币的意向合同,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二)创业投资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发挥政府最大天使投资人作用,设立10亿元政府天使投资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天使投资。制定了《武汉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细则》、《武汉市青桐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科技创业金融扶持。截至目前,武汉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已设立40支子基金,1支母基金,总规模达到100.76亿元,其中,实际到资的子基金达30支,子基金总规模42亿元。引导基金旗下子基金已累计投资了210家企业,投资总额21.31亿元,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产业的投资额达13.7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5%;约90%的被投企业为种子期、初创期和早中期企业。引导基金围绕武汉市青桐计划,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设立了青桐基金,规模1000万元,已完成对部分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投资。目前,我市已集聚各类金融及服务机构超过1500家。东湖高新区推动设立16家区域要素市场、24家科技支行、53家证券及保险机构、94家金融后台机构和1200余家股权投资机构等,境内外上市公司4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34家。
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我市已获批科技金融投贷联动试点城市以及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发展试点城市,为我市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重大金融政策红利。我市发布《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试点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意见》(武政[2016]46号),积极协助三家试点银行开展工作。截至2017年底,国开行湖北省分行、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和汉口银行投贷联动三家试点银行先后与34家内外部投资公司开展合作,支持科创企业85户,投贷发放额达到33.6亿元。设立总规模100亿元投贷联动风险补偿基金,制定了投贷联动信贷风险专项补偿基金实施细则,成立了全国首家持牌经营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积极引进风投创投机构。落实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与投资人,成功引进“湖北长江航天基金项目(100亿)、长江招银产业基金项目(200亿)、珠宝产业基金(150亿)、温商财团—瑾锐资产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基金项目(50)、顺为资本基金(20亿)”等一批风投基金类项目,为企业在融资担保、资本市场征信、资产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面的金融支持和服务。落实“城市合伙人”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知名创业投资人来汉开展业务,集聚创新创业者和创业投资人。2016年10月,武汉首个天使投资人协会—长江天使汇成立,首批聚集百名天使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助力武汉“城市合伙人计划”。印发《武汉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武政规〔2017〕64号),吸引风投机构和风投资金进一步看好武汉,布局武汉。鼓励各类具有资本实力和管理经验的个人依法设立公司型、合伙型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创业投资活动。
(三)双创氛围日益浓厚
双创活动丰富多彩。组织举办双创活动周、“创响中国”“创客中国”“创业英雄汇”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等国家级双创活动,组织开展武汉国际创业周、武汉双创博览会、武汉创业项目大赛、武汉市创业十佳大赛、武汉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大赛、武汉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等市级双创活动,依托各类双创基地、高校和创业之家,经常性举办创业门诊、创业沙龙、项目路演、创业论坛等小型活动,搭建创业创新项目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发掘引进市外优秀项目的平台。
全方位讲好双创故事。聚焦新“四军”和返乡创业者等创业群体,在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设立“创业武汉 榜样风采”“创新时代”等双创专栏,联合腾讯、斗鱼等各类互联网传播媒体,高强度、系列化宣传报道各类创业典型和创业者的创业事迹、创业经验和创业项目。组织举办创业十佳“艰苦创业、诚信立业”巡回演讲报告会、创业典型进高校等宣讲活动,编印《创业武汉榜样风采—武汉市创业十佳事迹集》。通过树立宣传创业典型,大力营造崇尚创业创新、勇于创业创新、尊重创业创新、支持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广泛传播创业创新精神、理念和思维模式。
(四)双创服务持续优化
持续打造“创业武汉”系列公益培训服务品牌。举办创业武汉公开课、训练营、订单培训、素质提升培训等系列培训活动,将培训与研讨交流、项目推介、项目合作、融资对接、咨询诊断等有机融合,为创业者提供培训和交流合作平台。2016年至今,共举办各类创业培训150期,培训26605人次;举办创业武汉空中课堂节目229期。
持续打造武汉创业天使导师团公益创业咨询辅导服务品牌。2016年完成创业天使导师团导师换届选聘工作,160名企业家、投资人、专家教授和服务专家担任第四届创业天使导师,2018年4月,增补15名创业天使导师。在全市设立了75个创业之家,定时定点举办创业门诊活动,同时走进企业提供“移动门诊”服务;完善“创业武汉星光大道”创业项目服务模式,探索“行业实战路演+专业领域赛事”的创业项目专业化服务模式,2016年至今,共举办20场,服务1311人次。聚焦创业热点难点问题和共性问题举办创业沙龙,搭建交流分享和资源整合平台;组织创业导师结对帮扶创业项目,为创业者提供团队建设、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融资策略等方面的深度辅导服务;开展创业导师“三进”(进校园、进基地、进社区)活动,宣传普及创业创新理念和知识,提供创业创新咨询服务。2016年至今,导师团共开展各类创业咨询辅导服务活动1391场,服务42699人次;结对帮扶创业项目445个,导师团的服务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提升、服务触角进一步延伸。
建设完善线上服务平台。创业交流互动共享服务平台—创业武汉通微信服务平台,在原有导师线上辅导,活动线上报名等功能基础上,增加创业辅导服务智慧管理平台和众创地图,2016年至今,平台共发布信息8845条,创业天使导师通过平台回复线上提问709个,平台用户数现已达9.2万人。027创服网是集创业资源覆盖、创业全程引导、创业资讯汇集和创业在线互动为一体的武汉创业枢纽平台,上线至今,浏览量已达476299次,发布信息7852条。2017年底,推出@创业武汉新媒体双创服务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和直播短视频等四大渠道,有效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服务于大众创业者的全媒体矩阵。
二、下一步加快推进和完善创业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创业生态环境,激发新活力,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
(一)优化双创政策体系
围绕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推动“新两园”创新发展、推进军民融合等中心工作,整合、完善和新制定一批双创政策,着力引导双创空间载体创新发展,着力推动双创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培植双创文化、弘扬企业家精神,着力支持服务新经济领域创业企业,激活、集聚、整合双创资源,助推双创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合伙人和大学生留汉、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和鼓励天使投资、鼓励新民营经济和新两园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军民融合、鼓励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构建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
在制定修改各项政策时,要采用调研座谈、问卷调查、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深入听取和吸收创业主体、行业专家和社会公众意见,科学设计政策体系,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引导性、有效性、操作性和及时性,切实发挥政策的引领激励作用。
鼓励各区学习借鉴东湖高新区构建双创政策链的经验做法,围绕建平台、聚资源、促转化等双创重点工作,继续推出各项创新政策,构建形成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人才支持、开放合作等政策体系,引导和调动社会各类资源服务双创。
(二)提升双创平台功能
扎实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和国家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加快推进“新两园”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创谷计划”。
鼓励大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较强实力的投资机构和服务机构依托和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建设运营和整合双创平台,探索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双创格局的体制机制和经验。
全面推进现有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档升级,创新优化服务功能、服务模式和空间功能,提升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联合在汉高校院所和有关企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整合相关优势学科资源,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加速转化效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打造科技创业新阵地。制定完善研究院管理办法,系统提升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创业孵化等服务功能。
(三)构建双创金融生态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推进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实施股权与债权相结合的科技投融资服务模式,鼓励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建立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体系。
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和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武汉。完善政府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和天使投资政策,发展天使基金和创投基金,打造天使之城。加大政府引导基金参股的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和青桐基金对创业企业的投资力度,支持技术前沿、模式新颖,能够实现爆发式成长、颠覆式发展的技术创业和高端创业;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大企业技术人员创业,推动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规模和受惠面,落实创业社保费和税费资助政策。举办各类创业创新大赛,遴选资助优秀创业项目和团队。优化简化“新四军”等重点创业群体房租补贴政策,鼓励支持各类双创示范基地积极探索租金减免和租金换股权的服务模式,降低创业成本和门槛。
(四)打造双创活动品牌
采用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奖励等多种形式,鼓励支持各类有资源、有影响、有信誉的双创平台、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媒体机构和大企业开展双创活动;持续开展黄鹤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武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武汉创业十佳大赛等市级双创赛事活动;持续举办青桐汇、创业武汉星光大道、东湖创客汇等项目路演展示和资源对接活动;持续举办资智聚汉、科技成果转化等专场活动;鼓励各区举办双创赛事和双创活动。
(五)加强双创宣传报道
充分发挥长江日报、武汉广播电视台等市属媒体双创功能,举办“新资本、新金融、新经济”高峰论坛,开展“武汉海外朋友圈”大型跨境主体采访报道,推出《创业武汉榜样风采》《创·新时代—创业星光大道》《寻找民营经济新“四军”》等双创专栏,并充分运用官方微信、APP、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全媒体报道,全方位宣传展示武汉双创企业、双创人才、双创项目、双创环境和双创文化。主动与中央媒体和外地媒体对接,为武汉优质创业项目和优秀创业团队走向全国全球舞台提供舆论支持。
(六)提升创业服务实效
针对创业主体和创业阶段的不同,设计培训项目、课程体系和培训师资,形成培训链条,重点打造创业武汉公开课、训练营培训项目;聚焦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与有关高校、双创基地等联合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和孵化服务。
进一步优化创业天使导师团导师结构,吸引更多企业家参与创业服务,充分发挥企业家贴近市场、实战经验多、创业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创业天使导师到双创基地和高校开展咨询辅导服务;加大创业项目结对帮扶力度,提高结对帮扶深度,建立帮扶档案,持续跟踪帮扶项目进展情况;继续推进“创业之家”建设,树立样板,优化模式,强化考核,加强交流互动,推广先进经验。完善“创业星光大道”路演服务活动,整合创业导师、投资人、大企业、双创基地等资源,开展专业化路演活动,为创业项目的梳理完善、落地实施、对接资源等提供更加精准的深度服务。
按照“三办”改革要求,继续完善027创服网和“创业武汉”微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创业创新资源,实现政策、服务、数据、资讯、项目对接、社交等服务功能,改善用户体验,扩大用户规模;推进示范基地和重点创业企业(含大学生创业企业)项目库建设。
推进以公益服务机构为龙头的创业服务联盟建设,联合有关联盟成员单位开展青桐汇、创业星光大道、创业大奖赛等项目路演和资源对接活动;继续探索深化创业大数据服务,发布《创业武汉·创业服务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