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190462号
提案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武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构建国家创新城市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武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
人工智能产业是以数据和算法为核心、依托大容量数据存储设备和高性能计算芯片、结合高端传感器等硬件设备、以顺应社会智能化变革趋势为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据初步统计,我市现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超过40家,企业研发人员超过3000名,近三年研发投入超过4亿元。近年来落户我市的小米人工智能总部、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项目陆续建设,预计2020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具备以下基础:一是科教人才丰富。我市高校院所拥有一大批光电信息、智能制造、空间地理的院士专家,设立了计算机、自动化、光电信息等多项人工智能基础学科,也有机械、遥感、生物信息、汽车等多项人工智能应用学科,培育了大量人工智能创新人才。2018年,小米科技与武汉大学正式成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今年1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依托自动化学院正式成立了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二是产业规模支撑。近年来,我市积极承担国家战略,拥有以长江存储、武汉新芯、光迅科技、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芯片集群,以达梦数据库、深之度操作系统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软件集群,以华中数控、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集群等等,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市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较好,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产业的需求十分旺盛,为“人工智能+工业”、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三是产业链逐步成形。近年来,我市将人工智能企业及人才作为“双招双引”的重要对象。小米人工智能总部在汉建设,目前已经封顶。列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的“BATKS”(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商汤)均在武汉落地投资,视觉识别的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中前三个已落户武汉,智能芯片龙头企业寒武纪、地平线等也有意向在武汉投资,已初步形成一批在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四是创新企业纷纷涌现。以光庭科技(无人车)、易瓦特(无人机)、南华工业(无人船)、合刃科技(新一代机器视觉技术)、精测电子(人工智能检测)、极目智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库伯特(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新企业发展迅速,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驾驶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应用推广。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构建协调的统筹体系
1、突出规划引导,编制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市经信局多次召开人工智能产业企业座谈会和市直部门、各相关功能区研讨会、专家论证研讨会,在此基础上研究起草编制了《武汉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重点在人才建设、平台建设、产业链、扶持配套等方面对全市行动计划编制。
2、明确重点方向,统筹推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了三年发展目标、实施路径、每年推进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重要示范应用场景;提出建立成立分管市领导牵头,市直各责任单位和区(开发区)负责人参加的市级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设立武汉市人工智能产业专家委员会,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战略问题研究和重大决策咨询。目前,市政府就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召开了专题研究和讨论,具体目标、发展路线、应用场景、效果等细化内容正在研究中。
3、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指导并由武汉市软件协会牵头,联合中国信科、东风汽车、小米科技、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华为武汉研究所、合刃科技、南华工业、易瓦特、光庭科技、语联网、库柏特、博信通、武汉芯动、极目智能等重点企业,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省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培育)、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以及武大、华科等高校,发起成立武汉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以联盟为依托,搭建人工智能产业信息交流、应用推广、教育培训、展览展示平台,促进全市人工智能企业间在技术、市场、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提升联盟成员企业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集成应用水平,以及人工智能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水平,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不断增强我市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力。
(二)利用区域优势建立跨界资源整合平台
1、积极支持人工智能产业进行技术研发。2018年,我市科技计划项目人工智能领域批准立项22个,支持资金2000万元。重点支持了传神公司“面向智慧城市的多语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湖北航天飞行器研究所“基于通用嵌入式硬件平台的轻载 AI目标实时自主识别技术”、库柏特科技“智能机器人拣选系统”、烽火众智“基于安防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治安防控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科通达“深度学习理论下的智能交通分析决策系统及应用”等创新项目,特别是立得空间的“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的高性能感知定位器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单个项目获得500万元重点支持。
2、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是重点支持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018年,支持华中科技大学建设“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500万元,支持武汉大学建设“空天信息智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00万元,支持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数字建造与工程安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00万元。二是加大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近两年先后支持组建“复杂系统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智能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虚拟现实(VR)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中国光谷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武汉智能控制工业技术研究院”、“武汉市时空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3、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市科技局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宣讲辅导力度,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我局组织星际互动智能、臻迪智能、大盛智能、中科天工、恩斯特机器人等22家人工智能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国家认定。
(三)积极引进与培育人才
1、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今年,我市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突出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大力引进包括人工智能领域在内的各方面各层次人才,以人才优先发展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实施“武汉黄鹤英才”计划,优先将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纳入评选。聚焦武汉市重点产业布局,瞄准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制定实施专项人才计划,靶向引进急需紧缺特殊人才,探索实施“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研究制定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来汉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海外专项引才计划,支持开展分领域“小分队”海外精准引才活动。
2、创新青年人才留汉举措。武汉市已率先实行大学毕业生落户“零门槛”“全脱钩”“全自由”(我市大学生户籍制度改革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复制推广的样本),即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40周岁以内可落户,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落户不受年龄限制。目前,我们正会同市公安局抓紧调研,持续深化改革,力争实施更具竞争力的大学生留汉新举措,优化大学生留汉服务,全面实现大学生落户“窗口一次办、网上全程办、校园现场办、企业上门办”。
3、加强技能人才培育激励。一是加强高校及职校专业人才培养。全市共有4所市属高校和9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部分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展中高职“3+2”培养,其中培养方向有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器人应用与维修。部分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了校企育人“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教师师傅“双导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实施“武汉工匠培育计划”,弘扬“工匠精神”。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激励、保障力度,开展“武汉工匠”评选活动,选树20名左右“武汉工匠”。培育评选一批“武汉市技术能手”“武汉市技能大师”“武汉市首席技师”。三是加强校企对接。支持重点大中型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建设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培训培养平台,面向全市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提供公益性技能培训、实训和鉴定服务。
(四)将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引进城市建设
1、推进“人工智能+政务”。加快建设“武汉政务云平台三期”、“武汉市政府公开数据服务网三期”项目,适应民生需求创新应用。通过市政府应急办“市长专线12345智能客服系统”、市公安局“全市视频共享应用平台”、市交管局“‘五智’平台”、市卫计委“DRGS信息平台(按疾病诊断相关组)”等人工智能项目,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改革。
2、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组织实施武汉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截至目前,全市55家领军企业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证书、96家企业入选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130多家企业成为湖北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0个项目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项目”,9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南华工业、光庭科技、易瓦特等3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组织全市15家企业申报国家工信部人工智能揭榜挂帅任务。
3、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将“人工智能+教育”列为4个主要场景融合应用行动之一。目前正在与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商汤科技接洽,并签署协议商定商汤科技将在汉设立总部。商汤科技将我市作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加强与我市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参与我市国家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建设,并选择若干学校开展试点工作。
4、推进“人工智能+军运会”。第七届军运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正在以竞赛主线、转播主线、安保主线为方向,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在赛事安保、场馆管理、翻译交流等场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其中:系统大厅屏幕采用立面和斜面拼接设计,通过分屏技术进行差异化展示,能营造近似裸眼3D的效果;采用科大讯飞公司最新的语音识别技术,可直接实现指挥中心语言文字“同声传译”;指挥大厅设立智能机器人系统,提供AI交互式体验,支持多国语言,实现自动应答、有声讲解、自助查询等多种服务内容。搭建高性能、高可靠、高弹性的“一云三网”信息基础设施,打造“能监控、能指挥、能思考”的军运会综合运行管理中心,实现交通“一张图”调度,打造军运会智能应用样板工程。通过串联起竞赛、场馆、交通、安全及互联网多类主题数据,运用多维度智能大数据分析能力,推演和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输出各类专题大数据报告,充分挖掘军运会数据价值,为赛事开展及服务保障提供决策支撑。
三、下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尽快推动出台《武汉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会同相关责任部门、各区,切实抓好推进落实。充分发挥好我市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的各项优势,以“人工智能+”,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