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8-27 15:26
分享:


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号提案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促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该案是今年1号重点提案,也是市领导领办的重点提案。自交办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领导审定签批办理工作方案,市经信委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商务局、网信办、体育局等部门,认真做好办理工作,目前各承办单位根据工作分工,从招商引资、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才引进、军运会应用等方面开展办理工作,已取得较好进展。现围绕提案中提出的建议,综合答复如下:

原案建议一:加强物联网建设,全面铺设人工智能基础平台建设

办理进展情况:去年以来,我市加快支撑人工智能产业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物联网特别是NB- iot应用上正在推动建设。615日,我市印发《推进我市5G网络试点和移动物联网(NB-iot)部署工作方案》(武网发〔201818号),对全市5G网络规模组网试验和NB- iot网络建设及应用示范工作进行了统筹部署,并申请了900万财政资金用于项目补贴。目前,武汉电信等基础电信企业已于去年先后启动了NB- iot基站建设,形成了初具规模的NB- iot网络,并在智慧水务、智慧停车等方面开展应用,形成了若干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智慧物联网项目。根据《工作方案》,到2018年底我市将累计建成NB- iot基站1万个以上,全面建成三环以内重点区域无缝覆盖的NB- iot网络,并在产业应用和技术升级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大力推动5G网络部署。《武汉市5G基站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印发实施。44日,市领导主持召开会议,对全市5G基站规划建设工作提出了总体部署和明确要求。我市积极组织基础电信企业申报5G试点工作,并主动发函予以支持;武汉联通和武汉电信先后取得集团公司5G试点资格,武汉移动成功获得发改委和工信部批准,纳入国家“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重大专项,国家财政将给予资金补贴。根据要求,今年武汉移动将建设不少于1005G基站,形成密集城区连续覆盖,重点验证5G网络效果(测试4K高清、AR/VR、无人机等典型5G业务)。会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武汉铁塔公司抓紧编制全市5G基站专项规划;指导武汉移动成功开通全省首个室外5G试验基站,目前已在光谷建设5G试验基站10余个;组织武汉移动和武汉电信在东湖绿道湖光序曲驿站建设5G网络体验区,并开展一系列5G应用体验公益活动,全力推进我市5G规划建设工作。    

原案建议二:培育壮大本地潜在“独角兽”企业,打造武汉龙头品牌

办理进展情况:一是持续提升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围绕突破人工智能相关核心技术,占领产业链高端,2017年,市科技计划重点立项支持了服务机器人多模态深层认知信息感知和情感表达关键技术自主驾驶汽车场景深度理解与智能控制方法研究15个人工智能领域项目。推荐基于5G的智能网联式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6个人工智能领域项目获批2017年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立项。今年以来,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进一步突出了人工智能领域,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VR/AR前沿技术研究、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基础前沿研究、物联网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医学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影像新技术及应用研究、新一代传感器及产品研发、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智慧城市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智能网联关键技术研究等技术方向。

二是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平台。2015年,支持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组建武汉中国光谷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6年,依托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武汉智能控制工业技术研究院,依托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武汉市时空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批复杂系统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17年,支持武汉南华工业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获批湖北省智能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武汉湾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批湖北省虚拟现实(VR)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华中科技大学获批湖北省大数据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是培育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武汉依迅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卡比特信息有限公司等5家人工智能企业通过认定。2016年,武汉需要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中兴智能视觉大数据技术(湖北)有限公司、武汉汉迪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人工智能企业通过认定。2017年,武汉智能鸟无人机有限公司、武汉人天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武汉极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人工智能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四是促进人工智能产学研结合。20178月我市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以来,成功举办了6场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签约项目228个,签约金额295亿元;出台了《武汉市科技计划体系改革方案》,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单个项目支持额度达500万元。

五是着力打造智能产业聚集区。我市三大国家级开发区都将智能产业纳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智能产业聚集区。东湖高新区着力建设五谷,其中智谷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小米、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一批国内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相继落户。武汉经开区着力打造四都,聚力车都、机器人之都、智能家居之都、通用航空之都建设。临空港经开区着力打造三港,重点发展临空制造、网络安全、大数据等产业。长江新城重点打造的长江科学城正在布局研发中心、孵化基地、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智能产业。今年3月份,长江新城已与恒大集团签署协议,共建长江科学城,总投资达1000亿元。

六是加快人工智能人才资本在汉聚集。充分发挥武汉人才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华科大、武大、理工大等一流高校校友资源,实施精准招商,大力引进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优质资本和创新项目。2017年我市共举办9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专场活动,引进包括武汉经开区人工智能科技园、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小镇、紫光互联智慧园区、V+科技产业生态园、网龙3R产业园、城市智慧停车系统项目、智慧家居产业园等一批项目。今年1-4月,我市成功引进北京旷野科技第二总部及人工智能研究院、TCL武汉研发中心、腾龙武汉数据中心(一期)、光谷兴火源智能家居产业基地、航天信息湖北研发中心等人工智能产业项目。

七是助力人工智能项目对接合作。依托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新民营经济招商大会、世界500强及全球知名外企招商大会、大型央企项目聚汉、走出去小分队招商等系列活动,我市有关区(开发区)拟举办人工智能产业专场推介会、项目合作对接会,构建面向全球的产业合作关系网络。重点引进人工智能研发机构、人才培训中心,推动建设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助力本地企业与国内外领先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团队交流合作,促进人工智能项目对接和成果转移转化,帮助本地潜在独角兽企业市场开发。同时,组织企业赴境外推介,依托国际友城交流合作会、国际经贸洽谈会等平台,推动企业走出去,寻找融资空间,拓展海外市场。今年3月底,我市在日韩成功举办首场海外双招双引活动,达成合作项目19个,共计79.92亿元,其中包括自动驾驶关键技术合作项目。

八是夯实人工智能人才基础。深入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黄鹤英才计划等市级人才计划,对于人工智能领域引领产业创新的国际国内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授予荣誉称号、给予个人奖励和团队资助,并享受签证便利、优诊优疗、子女入园入学等优惠政策。加强国际国内的人才交流合作,依托武汉市重大人才活动、重大人才赛事选高层次人才与项目团队;组织开展产业人才需求调研,量身定制引才政策,开展海外专项引才行动;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识才用才的作用,鼓励企业采取科技咨询、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柔性汇聚全球人才。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优先推荐参评重大人才工程。

原案建议三:在全领域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

办理进展情况:一是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政务”。积极推进新技术在民生需求的创新应用。近几年,我市积极推进“网上办事为常态、网下办事为例外”,用“数据网上跑”代替“市民路上跑”。通过构建政务云服务体系,推动全市政务资源整合、办事信息共享、网络资源通达,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改革。

二是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截至目前,已有22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67家企业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通过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育园区行活动,全市每年新增200家以上企业完成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全市涌现出长飞、美的、华星光电等5家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远大医药、华工激光4家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大企业双创试点示范企业。今年以来,已对在2017年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及认定的企业落实市级财政奖励资金2380万。

三是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产品”。牵头组织实施《武汉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按照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政策链五链统筹的要求,编制智能制造产业重大项目库和产业招商目录。积极做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省、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国家级智能化工厂5个、省市级数字化车间150个。今年以来,积极组织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工信部2018年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遴选了武汉南华工业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大型水面无人船智能控制系统研发”等9个项目,分别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无人船、无人机智能作业等方面支持企业发展,择机予以推广和支持。

四是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军运会”。第七届军运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正在以三条主线(竞赛主线、转播主线、安保主线)为方向,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组成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军运会信息化服务。如:图像识别预计将应用于公安人证合一身份验证、安保人脸识别系统、交通车辆识别管理系统,并支撑公安、交管部门建设的人立方、车立方、人员轨迹分析等智能化分析平台。语音识别及自然语言处理预计将应用于语音文字转换、外事接待同声翻译以及机器人志愿者等场景。      

人工智能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市已将人工智能产业列为万亿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3-5年必将获得长足发展,恳请继续关心支持!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