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信函[2018]063号
武经信函[2018] 号
(A)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180419号
提案回复的函
闻心怡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建立国家级(武汉)海洋核能产业集群的建议》(政协第20180419号)提案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国家发展海洋经济新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建立海洋强国的基础和支撑。“海洋核能产业”又是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中的“高端产业”,发挥中船重工集团在汉“六所四厂”龙头作用,以“国家能源海洋核动力平台技术研发中心”和“海洋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为引领,大力发展武汉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实现传统船舶产业结构升级,逐步形成包含海洋核能产业在内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是《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和武汉《关于统筹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努力目标之一。
一、产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武汉传统的船舶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危机对船舶市场的冲击,船舶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部分有基础有条件有前瞻性的企业和院所及时关注和展开海工装备产业拓展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为我市船舶产业侧重高技术船舶,向海工装备领域的纵深拓展打下良好基础。在701所、719所,武大、华中科技大,武船、武汉船用机械、中石化石油机械等骨干单位带动下,高技术船舶稳定发展,海工装备发展亦有良好开端,海洋核能装备产业化在即,具有武汉特色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正在形成。一是船舶与海工产业规模总量保持500亿以上水平。在近年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船舶市场处于深度调整的形势下,青山船厂因产品结构调整停止新船接单、南华高速因担保危机停产、武湖地区15家船企因城建拆迁停产等情况下,行业总体规模仍然保持500亿以上,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弥补了船舶产业的调整;二是产业链配套进一步完善。从研发、设计、制造到配套,从高新船舶到海工装备,从技术支持、培训到售后服务,武汉都能全方位提供,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武汉特色。近年来武汉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在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建设方面,在人才引进、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新产品研发方面,均取得好成绩和新突破。如海洋核能装备领域的海上浮式核电站,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的智能渔场等。还有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和海上卫星发射平台等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2018-2020)》,新一代钻井船等项目列入国家工信部年度项目指南。
目前武汉主要海工产品有:海洋自升式工作平台、海工辅助平台、系列三用工作船、系列拖缆机、系列海上工程起重船、大型水下立管支撑浮体系统---水下浮体和深海锚座、深远海现代化渔业养殖装备(智能渔场)、海洋核动力平台(海上浮式核电站)。
二、关于提案建议的有关情况
(一)关于探讨制定武汉海洋核能“十三五”中、长期发展计划的可能性的建议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印发了《武汉船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武汉市船舶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十二五为促进我市高新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我市开展了行业发展、产业链延伸、本地配套调研,完成了《武汉市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专题调研报告》。2013年编制了《武汉市高新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作为产业配套规划,指导和统筹我市高新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海洋核能产业”作为一个细分行业、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在719研究所主导的“海洋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带动下,有了较好的起步,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化条件,做强做大不但可以带动和促进武汉海工产业发展,更是增添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支持以研究所为主导、政府配合,以完成示范工程项目和逐步产业化为突破口,制定“海洋核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武汉在海洋核能产业发展中的目标、定位和发展重点。
(二)关于推动中国(武汉)海洋核能产业园建设的建议
位于武昌张之洞路的701所、719所和武船所在区域在“十一五”“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中,定位为军船和特种船建设基地、高端产业(设备)研发中心。随着企业发展需要搬迁和城市建设需要,该区域在随后的区划功能上逐步调整,目前虽然仍划归白沙洲工业园拓展区,但总体功能向科技创新和商贸转型。关于以719所区域内的海王科技园为基础,提升区域功能,迎合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打造中国(武汉)海洋核能产业园问题,经过前期多次沟通和咨询,不仅面临区划功能不符,还面临着土地性质调整、固定资产转移、军工保密安全、宿舍腾退搬迁、开发资金平衡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支持在新城区或高新区(开发区)规划和打造海洋核能产业园,承载海洋核能产业的研发、制造和服务。
(三)关于吸引国内外核电和海洋工程领域骨干企业落户武汉,丰富和逐步完善武汉海洋核能产业链的建议
2017年4月,我市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的实施意见》,把招商工作列为我市“一号工程”,在全市掀起了一场全民招商风暴,《意见》中明确引进前沿技术、高端人才团队、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培育成长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科技领军企业。2016年我市编制了“十三五”期间重点产业链招商引资路线图,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作为一个独立领域成册,《武汉市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招商引资路线图》不仅仅明确高技术船舶领域的重点,石油钻探、风力发电、海上工程及海上浮式核电基地等海洋工程装备的重点也位列其中。在《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中明确,要加强海洋工程装备中高精尖装备的引领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海洋核动力平台示范项目”就是引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引领海洋核能产业的高精尖项目。后续将进一步整合市区政策和招商资源,加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及海洋核能产业的招商工作,逐步丰富产业链条。
(四)关于坚持“政府引导、产业导向、科技驱动、人才助力”的原则,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助推设置规模相当的(武汉)海洋核能引导基金的建议
在我市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加快整合市级各类产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做大政府引导母基金规模,引导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并购、产业等子基金,采用“海外并购、买商引资、买商引技”、“资本招商+资产增值+资本运作”等模式,并购全球的高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前沿创业项目,引进更多的前沿技术、高端人才团队、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培育成长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科技领军企业。目前,我市(发改委牵头)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基金规模达197亿元(包含子基金,其中财政部分69亿元,其他为社会资本),市经信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也已达9亿元,已设立“国芯”子基金、“产业”子基金等。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成立了“商业航天产业基金”,由航天科工集团联合省长江产业带产业基金、市国资公司(市投资平台)发起,目前一期23.8亿元,已开始运营,后期根据发展需要扩充至100亿元规模。其中航天科工集团20亿元、长江产业带产业基金20亿元,市投资10亿元,其他为社会资本。
除此之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还可以股权投资方式促进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如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省长江航天基金公司出资10000万元,目前已注册。天基物联网公司项目,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注资2500万元。
根据海洋核能产业发展需要,设置规模相当的武汉海洋核能引导基金可行,但根据目前子基金成立和运营模式,还是要有相关方为主导,以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模式设置。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推进“海洋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 加快实施。配合省国防科工办从综合协调保障、组织技术咨询、打造产业链等三个方面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完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对项目重要进展情况做到随时掌握。落实省市领导到719所调研的批示,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出现困难和问题。
二是指导海工院加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今年湖北海工院及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湖北海工院是我省充分发挥湖北军工船舶科研优势,打造一流创新主体,不断增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取得省级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基础上,指导湖北海工院编制国家级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做好支持海工院争创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各项协调工作。
三是注重完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加强与719所交流沟通,探讨“海洋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及海洋核能产业在武汉发展定位和作为,适时培育和加强海洋核能产业配套能力建设。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年7月3日
主管领导:杨 伟 联系电话:85316878
经 办 人:桂志强 联系电话:85319463
邮政编码:430023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督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