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经信局引金融“活水”赋能实体经济 武汉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抢抓“开门红”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2-20 17:50
分享:

“我们正为建造新船的资金犯难,没想到这么快就与银行达成了贷款意向。”2月19日,在武汉市经信局举办的一季度“开门红”绿色智能船舶“产融”专项对接大会上,交通银行武汉武昌支行与湖北国通航运有限公司、武汉永亮航运有限公司、武汉翔海海运有限公司初步达成授信意向,为这些企业拓展航运业务增添了信心。

当天,来自武汉、宜昌、襄阳等地近30家船舶航运、新能源供应链企业与多家金融机构齐聚一堂,共商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大计并开展投融资对接。“产融”专项对接大会上,湖北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三点水新能源科技(湖北)有限公司和无疆(武汉)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签约现场

三点水新能源科技(湖北)有限公司与湖北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无疆(武汉)技术有限公司与湖北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三点水新能源科技(湖北)有限公司

三点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制造与应用推广的科技企业,由国内造船企业第一梯队的芜湖造船厂孵化培育。

去年12月,三点水新能源华中区域总部落户武汉经开区,旨在构建长江中上游集高端装备创新研发、智能制造、船舶金融、产业配套、供应链服务 “五位一体” 的功能体系。项目规划投资50亿元,将分三期建设。

今年1月,三点水新能源华中区域总部及湖北公司在武汉经开区正式揭牌,并与武汉永亮航运、湖北国通航运签署10艘110型LNG(液化天然气)动力多用途标准船型建造协议。

“国家出台的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力度相当大,以内河航运为例,船东报废一艘旧船再新建一条万吨级清洁能源船舶,能获得数千万元补贴,但是前期投入大,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有困难。”三点水新能源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陆青松说,公司将陆续启动建设武汉研发中心、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和应急装备智慧工厂,预计到2029年实现年造新船300艘、改造旧船100艘。为纾解本地船运企业的资金困难,三点水母公司持有的基金还可为船东提供融资服务。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

“产融”对接大会上,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必业介绍了我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总体情况和湖北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创新中心2025年的重点工作。

作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湖北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公司+联盟+创新团队”的模式运行,为湖北船舶产业链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测试验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行业服务,致力于形成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的“湖北技术”“湖北标准”“湖北品牌”。

 “全省有众多船舶设计、配套、制造、运营、金融等产业链相关单位,产业基础深厚、人才优势明显,湖北船运企业应该抢抓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机遇,转变观念加快投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也希望政府为绿色智能船舶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鸿武说。

交流现场


针对企业诉求,当天参会的市科创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以及武昌区、江汉区、青山区、新洲区和长江新区有关工作人员当场宣贯政策精神、解读政策细则。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交银金租、湖北金控、湖北金租等多家金融机构也纷纷上台推介相关产品,为船运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方案。

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高端装备产业是武汉市五大优势产业之一,绿色智能船舶是高端装备产业非常重要的细分领域。2025年,我市高端装备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500亿元,其中船舶产业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国家省市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船舶行业向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和融资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两大难题。最近一次中央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此背景下,武汉市经信局举办绿色智能船舶“产融”专项对接大会,旨在为船运行业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引入金融“活水”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希望金融机构打破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推出全方位、全周期支持船舶技术革新、智能制造并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金融产品。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产融”对接大会拓宽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发挥政策牵引作用,引导广大船运企业主动跳出舒适区,抢抓发展机遇,振兴本地船舶产业。

本次绿色智能船舶“产融”专项对接大会是市经信局2025年在高端装备领域召开的首场大会。后续,市经信局还将举办系列产融对接活动,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武汉高端装备产业抢抓机遇、向新而行。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