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做法是走进企业中,帮助大家解决问题,让企业和需求对接起来。” 6月25日,在与近百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交流中,市经信局释放了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的强烈信号。
当天,由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主办,武汉市新能源电气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在蔡甸区中电光谷数字产业园举办,旨在搭建面对面的开放合作平台,加快产业供需双方有效对接,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供需对接会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武汉是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试点城市,正在依托链主企业、创新平台打造一批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稳定配套联合体,搭建光电子信息、汽车、绿色船舶等行业供应链平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打造了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集团有十几家子公司,需求都不一样,很希望与产业上下游达成合作。” 活动现场,问及企业的需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易华蓉一一列举:沃尔新能源希望找到车企,沃尔热缩材料希望找到电子企业,沃尔新能源电气希望找到电气装备厂家……
如何找到合作伙伴,分享与展示是第一步。本次活动聚焦武汉市新能源电气产业,10家产业链企业现场发言推介,设置专区集中展示企业产品优势与供需信息,邀请近1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汇聚现场,开展供需对接交流。企业代表们互动频频、气氛热烈,多家企业经对接后,现场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新能源电气企业在活动现场进行推介。
新能源电气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中推介,不仅充分交流供需意向,也展示出企业的“创新硬实力”:乐庭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线缆研制,400G、800G高速通讯线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在汉筹建制造基地;武汉金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汉建成3个数字化工厂,入选武汉市首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典型应用案例;睿驰新能源武汉工厂面向全球市场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PACK系统;王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半导体高端包装材料、生物降解材料、消费电子产品、新能源动力电池等产品……
专注于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易华蓉介绍,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进行高分子改性新材料及系列电子、电力、电线新产品的研制,在全球布局有10余处产业基地。
今年2月,总投资30亿元的沃尔核材武汉产业园项目正式竣工,首批国家电网电力产品和新能源充电枪产品下线投产,从拿地到投产,用时不到两年。
“产品在武汉有广阔的应用市场,通过本次推介会,发现了更多潜在客户。” “产业链朋友圈”的拓展,令易华蓉很高兴。在她看来,此次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了供需问题,促进了产业链更快地协同起来,“希望多办对接会,我们会积极参加。”
当前,武汉正在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电气等高端装备产业具有显著的优势。
据了解,武汉市新能源电气产业基础良好、市场应用广泛,全市拥有76家智能电气规上工业企业;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26.4%;去年全市新建充电桩7.08万个,今年还将建设改造充电桩8万个,车桩比例位列全国前五,建设规模居全国前十。
如何继续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壁垒,加快武汉市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供需对接?市经信局负责人给出了答案:首先是支持供应链融合创新,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实施枢纽通道提升工程,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推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高端人才在汉集聚,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小巨人”则是又一关键。据悉,武汉将持续推动中小企业积极走专精特新道路,加强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加快数字赋能,推动中小企业数字转型和新型技改,通过企业上云、数据赋能、数实融合支持产业链创新发展。支持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健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与此同时,武汉正积极打造供应链生态体系,融入新发展格局。将发挥骨干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围绕产业链需求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扩大开放,高水平“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营造最优环境吸引长三角、大湾区企业来汉布局。
下一步, 市经信局将继续加强产业链供需对接,加快构建各类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持续培育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同时,将深化“大调研”,深入了解行业和产业前沿发展动态,尽心做好服务保障,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转型升级,助力企业发展壮大。“让大家在武汉创业更加安心,发展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