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武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聚焦武汉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王洋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杨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周光勇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孙智波
武昌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 徐涛
汉阳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黄翀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洋
介绍“十四五”期间
武汉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相关情况
01“十四五”前四年,武汉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7.1%
问
第一财经: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近年来,武汉市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取得一系列新进展。请详细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武汉市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谢谢。
答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杨:
“十四五”前四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7万亿元,年均增速7.1%;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507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4;制造业和软件对全市税收贡献超四成;工业投资总量突破两千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接近1/4。今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4%,较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11.1%,连续1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建成2家国家级、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21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7家入选国家级培育名单,培育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光电子信息、“武襄十随”汽车两大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跻身国家队,6个主导产业产值过千亿元。
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数字底座提档升级,5G基站达到5.65万个,较“十三五”末增长4.5倍;算力总规模突破5300P,运载力指数居全国前3。
民营企业总数突破117万户、较“十三五”末翻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4%,较“十三五”末提高8.1个百分点。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70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8家、国家级单项冠军22家,分别较“十三五”末净增752家、336家、12家;新增首批“未来之鹰”企业30家。
02经开区培育形成“135”现代产业体系
问
中新社:在2024年10月20日举行的国家级经开区40周年座谈会上,武汉经开区作为中西部首批国家级经开区的代表之一,以《抢占新赛道 融入新格局 奋力谱写“中国车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为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请问“十四五”期间,武汉经开区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做了哪些重点工作?
答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智波:
全区2024年经济总量超过2200亿元,2025年上半年保持了5.6%的增速。一、二、三产比例从“十四五”初期的0.9%、64.3%和34.8%,优化调整为0.7%、59.8%和39.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4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培育形成了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为“1个核心产业”,以智慧家居、智能建造、软件及信息技术为“3个主导产业”,以氢能、新材料、集成电路、低空经济、大健康及生物技术为“5个新兴产业”的“135”现代产业体系。针对核心产业,大力实施“百万新能源汽车达产”“汽车零整比提升”“卡脖子技术突破”行动,支持岚图、莲花、奕派等新实力、新势力车企,新能源汽车产能占比持续提升、产业链韧性更加坚实。针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坚持“有中育新”和“无中生有”,着力打造8个集中式、专业化“园中园”,推动汽车软件、氢能、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泛半导体、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等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成为全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阵地。
03武昌区打造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现代服务业体系
问
九派新闻:武昌区作为全市经济规模最大、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中心城区,近年来转型成效显著,发展能级接连跨越多个台阶。请问武昌区是如何推进转型的,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答
武昌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徐涛:
武昌区去年GDP率先跨越2000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突破1000亿元,连续6年领跑中心城区。
通过引入SKP、万象城等高端商业品牌,推动楚河汉街、徐东等传统商圈从“商品销售型”向“体验消费型”转型,上半年武汉SKP销售额突破20亿元。推动开发夜游黄鹤楼、非遗手作体验等产品,今年以来全区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突破300亿元。
依托中碳登这一全国平台,打造以碳汇大厦为引领的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目前全区已集聚涉碳企业超460家,营收规模达100亿元。
联合武大、湖大等辖区高校,合作共建北斗、AI、人形机器人等产学研用基地;推出校友回汉计划;在武大、中科院武汉分院周边打造“中科·武大智谷”,今年即可新增超32万方产业空间。在武昌滨江区域规划数创走廊,布局打造总面积5.6平方公里的数字经济园区,当前片区累计入驻数字经济企业近1000家,预计全年营收超500亿元、年均增速达20%。
04汉阳区大健康产业上规模,低空经济“新蓝海”发力
问
上海证券报:汉阳区是如何立足历史文脉传承“汉阳造”精神,将工业基因转化为创新动能,以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推动城区发展能级跃升的?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创新实践和标志性成果可以和我们分享?
答
汉阳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黄翀:
打造多层次创投体系,持续培育科技型企业,上半年新增了4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和16家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企业自建研发平台,现在有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9家、孵化器14家、院士工作站2个。
在全省首创青创驿站、青年夜校、共享自习室“青创三件套”,提供了1000多个免费工位,孵化了240多家青年创业企业。升级推出知音人才谷政策3.0版本,累计筹集人才公寓7000余套,近五年吸引落户留汉大学生超10万人。
健民药业入选国家级5G全连接工厂,九州通面向医药行业数据集入选国家级重点项目,带动全区大健康产业规模迈上2000亿元台阶。峰飞航空武汉总装基地开工建设、年内将下线首架“汉阳造”eVTOL,汉阳将成为全省首个具有两吨级eVTOL量产能力的城区,汉商低空港和龙阳湖低空飞行营地投入运营,汇聚低空经济上下游企业超20家。
05东湖高新区成为全球最大光纤光缆制造基地
问
长江日报:请问“十四五”期间,东湖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光勇:
2024年,东湖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超3200亿元,有高新技术企业58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瞪羚企业549家,独角兽企业10家,上市企业68家。
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光模块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闪存芯片、光纤激光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近400个新药在研(其中82个1类新药进入临床),1441项二类、280项三类医疗器械获证,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六,以光谷生物城为核心的“1+9”生物产业园区带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