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长江日报》头版报道汉南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群所在的武汉经开区,是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集聚区。这一集群汇聚了超280家中小企业,企业通过焕新、引新,重新整合,建立起紧密结合的供应链体系,报道如下: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感知、视听、储能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聪明车”,而零部件是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最关键环节。一辆智能网联汽车上,要使用超5000颗以上的芯片。而这一数据,在传统汽车上大概不到十分之一。
此次入选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聚集了中创新航、路特斯等产业领军企业,以及雄韬氢雄、镁佳科技、武汉富诚、车百链等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9家,高新技术企业151家,构建起以新能源整车为龙头,关键核心零部件、汽车供应链为主体的产业链体系。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这些产业集群中,涉及汽车的有17个,长三角就有8个,天津、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广西、广东都有涉及,其中,聚焦新能源车的有9个,涉及车辆智能驾驶的有3个。只有“广东省四会市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和“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同时涉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
同时涉“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的“零部件产业集群”在武汉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专家库专家、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专家雷洪钧认为,国家将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唯一涉及该领域的“零部件产业集群”放在武汉,饱含期许。
以喇叭、座椅等汽车传统部件为例,在武汉经开区,通过焕新、引新,重新整合,它们都重新进入新链条。
占据全世界汽车喇叭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意大利艾利特拉1938集团,通过旗下子公司武汉菲亚姆电气有限公司,将在武汉经开区新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专属产线”和全自动喇叭生产线。这一顺滑“换道”,与武汉菲亚姆电气在武汉组建了本土研发团队不无关系。
镁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智能数字座舱等全车智能化产品的研发、运营,被武汉经开区引入时,企业负责人介绍,因为“这里(武汉)是全球汽车产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我们的智能网联技术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如今,仅在武汉经开区,就围绕路特斯、开沃、东风等整车制造,形成了中创新航(新能源电池)、雄韬氢雄(氢燃料电池)、理工氢电(氢燃料电池)、泰极爱思(智能座舱)、武汉菲亚姆(电子电气)企业等紧密结合的供应链体系。
仅在这周,在车谷,东风与华为共同创立智能车控联合创新中心,中国汽车基础软件生态主题论坛将在汉开幕;在光谷,光庭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产业园二期建成,目前已有超过2200名研发人员入驻。围绕芯片、雷达、显示、传感器、高精地图等领域,武汉正加快推进关键技术攻关,让车更“智”、更“绿”。
2022年9月,工信部印发《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明确这一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主导产业聚焦、优势特色突出、资源要素汇聚、协作网络高效、治理服务完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要位居细分领域全国前列,还需具备高水平的产业链供应链协作体系等条件。
目前,我市共创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4个,另外3个分别为洪山区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产业集群、东西湖区网络安全产业集群、江夏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支持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给予集群所在区500万元资金支持,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我市“七万工程”攻坚推进,中小企业培育成效正在逐步展现,我市连续三年均有集群升格为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