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召开坚定不移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2-08 11:25
分享:

12月8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浴火重生英雄城 感恩奋进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武汉”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以“坚定不移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市经信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介绍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发布会第二场,聚焦“坚定不移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记者任勇 摄

“十三五”期间,武汉建成全球最大光纤光缆制造基地

武汉市经信局局长党蓁。记者任勇 摄

“十三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规模总量稳步扩大,结构效益不断改善,动能转换持续加快。

一是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十三五”以来,五大产业新基地加快建设,长江存储、华星光电、京东方、康宁玻璃、东风云峰、吉利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进一步提升。2019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539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178亿元,实现利润931亿元,利润率达到6.6%,赶上并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年初工业经济出现较大下滑,但3月份以来,主要指标降幅逐月收窄,实现二季度打平、三季度转正,展现出较强韧性。因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全市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

二是集群建设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力培育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中部第一;光谷生物城位列全国生物创新园区第四。“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节能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和生物医药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时期,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迅速推进,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两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相继获批,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北斗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研发投入稳步提高,涌现出全球首款新冠灭活疫苗、全国首款自主研发L4级5G自动驾驶汽车等创新产品。

四是市场主体成长迅速。“十三五”时期,全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服务,加快市场主体梯次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态势逐渐形成。东风、省电力跨入千亿企业门槛,13家民营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949户,在副省级城市排名连续前进3位。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7家企业获批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家企业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家企业成长为省级隐形冠军企业。

五是数字转型加快步伐。作为工业互联网五大国家顶级节点之一,我市积极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武汉)上线,并已接入长飞光纤等8个二级节点,部署企业节点73个,标识注册量累计17.5亿。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9个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10个项目获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涌现出中国信科虹信工厂、武钢有限智能车间等一批在全国有示范作用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六是绿色制造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聚焦钢铁、化工、食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绿色化改造提升,节能减排效益显著,2016年至2019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7.8%、4.46%、3.64%、1.34%;主要水体污染物和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稳步下降。全市11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绿色工厂达到14家,一批企业和园区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武汉已建成25410个5G站点,三环内基本实现5G连续高质量覆盖

今年是武汉市5G建设决胜之年,武汉要叫响“5G先试先用城市”,奋力推动5G网络超常规突破式发展。

截至12月3日,我市累计建成5G站点25410个,提前超额完成今年2万个基站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5G三环内连续高质量覆盖和远城区重点覆盖,基本实现重点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5G宏站建设密度和每10万人拥有宏站数量两项关键指标均位居全国一流。

同时,疫情期间武汉已经成功涌现了一大批基于5G的“两山医院”云监工、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行业应用。按照“以应用促建设”的方针,组织运营商和企业对接,参与全市工业智能化改造现场推广。

武汉将以2021年底基本实现5G市域全覆盖为新目标,未来将尽快出台新一轮武汉市移动通信5G基站布点专项规划,将基站纳入全市规划一张图管控,并开放“5G+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示范场景。

武汉智能制造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武汉市经信局副局长张红。记者任勇 摄

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武汉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武汉从2019年开始实施“工业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全覆盖。

两年来,免费提供诊断服务。制定出台《推进咨询诊断平台建设加快工业智能化改造的工作方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全国顶尖的智能化改造咨询专家团队,为企业免费诊断服务、量身定制智能化改造方案,协助企业推进实施。依托5家咨询诊断机构,2020年圈定了1069家规上工业企业,目前已对接服务过半,诊断企业663家。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制定《武汉市工业智能化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武汉市工业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奖励办法》,对工业智能化改造项目进行奖补,实施达标的项目最高支持2000万元,改造示范项目每个奖励200万元。目前,武汉市已拥有长飞光纤、美的集团武汉公司、武汉船用机械、光迅科技、武汉华星光电、武重集团、征原电气、爱帝集团、烽火科技等9个智能制造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2,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积极营造转型氛围。构建集专业诊断机构、工业设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通信运营商、行业协会为一体的智能制造生态,开启了智能化改造的“周五之约”,每周五走进一家工业智能化改造示范企业。推广现场企业展示交流,诊断机构问诊把脉,运营商对接服务,把好做法好经验通过线上线下向全市工业企业推广,目前已成功举办25场智能化改造推广会,场均在线观看人数超过2万人次,带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立项项目数280项。

“十三五”期间武汉共有7家“单项冠军”企业、14家“小巨人”、208家“隐形冠军”

“十三五”期间,市经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我市7家企业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家企业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家企业成长为省级隐形冠军企业。

一是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先后出台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政策文件,不断优化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2019年我市在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试评估综合排名中居全国第三。今年以来,为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应对疫情,我市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有关政策措施》,以及系列复工复产、稳企纾困政策,多措并举助力中小企业疫后重振,10月份中小企业增值税开票金额当月同比增长27%,1-10月累计同比下降3.5%,与上半年相比降幅收窄18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发展呈现逐月向好态势。

二是引导支持企业梯度发展。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小进规”,截至11月底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49家,较2015年净增538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由2015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7位。健全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我市7家企业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家企业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家企业成长为省级隐形冠军企业。

三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我市初步形成了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14个区(开发区)服务分站以及各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等为支撑的“1+14+N”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带动319个服务机构、97个创业之家、228个园区/基地成为服务小微企业成长的重要力量。2016年设立小微企业融资应急资金,共发放855笔,累计发放85.04亿元。小微企业服务补贴券累计服务企业7万余家;“万企育才”中小企业公益培训“万千百”架构初步形成,每年组织培训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上万人次。积极推动双创平台建设,目前有效期内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6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5家。

中小企业是武汉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的难点和痛点,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下一步,我们持续加大工作协同力度,推动惠企政策精准落实,实施工业智能化改造工程,引导工业设计赋能中小企业,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深化中小企业服务,切实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

附件:
相关文档: